石榴抱籽幸福长——广西推动库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观察-新华网
新华网 > 广西 > 政务信息推广 > 正文
2023 11/03 18:32:04
来源:广西日报

石榴抱籽幸福长——广西推动库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观察

字体:

【原标题】石榴抱籽幸福长——广西推动库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观察

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水电站库区各族移民开展“壮族三月三 大化嘉年华”活动。

  广西现有大中型水库308座,纳入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范围的人口指标数为179万人,其中64%是少数民族。截至2021年底,全区有大中型水库移民村4208个。

  2008年以来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集中力量,以打造水库移民新村为抓手,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,截至2020年底,共建成水库移民新村3394个。我区水库移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,到2022年底,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.72万元,较上年增长7.8%,达到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9.02%;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建设了一批宜养宜居水库移民新村,美丽家园建设逐步由整村推进向整县、整库、整片推进发展,呈现环境优美、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景象,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。

  西北乐村 夯实共同富裕好底本

  果满坡,香满村,白墙青瓦映树丛,花果山里住人家。澄碧湖水绕村过,大山儿女迎面来。山更青、水更绿,乡亲们腰包鼓、生活富,水库移民脱贫后共同迈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。

  今日澄碧湖水库的移民生活会是这番景象?

  抚今追昔,作为水库移民二代,百色市右江区西北乐村那烈屯岑晶开说,过去想都不敢想。

  西北乐村是澄碧湖水库最偏远的水库移民村,原是茶马古道上的皈乐圩场,水库淹没后,移民先后三次搬迁,最后定居于水库西北角的荒坡上,因为贫穷而得名。现826户3682人,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,瑶、汉、彝等多民族聚居的水库移民村。

  澄碧湖水库建设以后,各族人民多数就地后靠,由于缺乏土地,交通不便,生活变得艰难起来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西北乐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,经过精准扶贫,已全部脱贫,现西北乐村是右江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。

  小村大变,渊源有自。当问到西北乐村是如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时,村支书罗营满是自豪地说,西北乐村走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之路。

  该村历届班子,坚持党建引领,从开荒种蔗解决吃饭问题开始,先是带领大家在水库消落区探索种植西瓜、在坡地上种植甘蔗取得大丰收,积累了第一桶金;接着引进芒果种植技术,建设五星级芒果核心示范区、瓜粮菜果轮作示范基地,融合发展农业采摘、庭院经济、电商购物、旅游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,富民产业遍地开花且茁壮成长。到2022年,全村人均收入达2.1万元。

  同时,依傍风景秀丽的澄碧湖,重点打造“五湖四海”特色旅游品牌,配套建设壮乡农家休闲体验区、小西客栈、晚霞露营基地和交通、景观台等基础设施,建起初心课堂、红色阅览馆、民族团结记忆馆、右江区非遗展示馆、名特优产品展销馆、壮韵歌海演出台,把西北乐村建设成为留得住乡愁、映照悠久历史、展现时代风尚和库区风光的民族特色村寨。

  如今,西北乐村这个在以前几乎没有任何产业的库区移民村,成为镶嵌在澄碧湖水库边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  常吉社区 打造文旅融合新天地

  “常吉建设新天地,家家户户换新装,河边路边有栏杆,大路宽敞像城市。” 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水电站移民村常吉社区下吉屯,移民二代许仕宏代表常吉社区移民唱起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山歌。

  “我们刚搬到这儿时一穷二白,温饱没着落。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今天的常吉,一点都不夸张。”站在新建的4层270多平方米的房子前,社区党支部书记、社区主任,同为移民二代的黄敏回忆起孩童时代,有太多的感慨。

  早年,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集体上访频繁,曾经是影响广西社会和谐稳定的“火药桶”。如今,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村不仅是民族团结的示范村,还是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示范村。

  岩滩水电站库区由“乱”到“治”、由“不稳”到“和谐”,这其中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  岩滩水电站建设,淹没大化、东兰、巴马、南丹、天峨5个县(自治县)20个乡(镇)94个村民委,1992年搬迁人口4.32万人,生产安置人口6.24万人。由于提前一年蓄水发电,岩滩库区移民多数就地后靠,资源缺乏,生活困难,一直靠国家补助的每人每月24.5斤大米过日子,多年来,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突出。

  2009年1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《红水河岩滩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设计报告》,给予 “一个补助、两个扶助、一个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”的遗留问题处理政策,历经12年的艰苦努力,动态投资22亿多元,有效改善了移民人居环境,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,移民生活日趋稳定,库区走上了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。

  2016年以来,在自治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对口帮扶下,常吉社区多渠道筹措资金1032万元,发展集体经济项目,带动脱贫户287户、移民户274户增收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.3万元。到2022年,常吉社区人均收入已达1.2万元,是岩滩库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移民村之一。

  “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是我们搞发展的最好机会。”黄敏说,在上级扶持下,常吉社区投入项目资金1.15亿元,深入实施水库移民整村提升工程,库区面貌日新月异;依托岩滩电站山水风光资源,打造“美女峰”文旅品牌,组织举办“三月三”歌圩节,不断丰富移民的文化生活。“移居”变“宜居”,移民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  离开常吉时,岩滩镇领导告诉记者,镇党委、政府正在申请专项资金,打造岩滩镇民族团结走廊、建设三月三歌台,要把岩滩镇建设成为红水河流域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基地、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、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示范基地、库区文旅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。

  富津村 深耕产业振兴新路子

  丰收图景,惊艳初秋。站在西津水电站库区横州市马岭镇富津村前,扑面而来的是花香,上千亩茉莉花一眼望不到边,村民三三两两在田间采摘茉莉花。

  “过去因为缺水,只能种植木薯,收入低下,现在自来水接通到地头,大家都种植茉莉花,茉莉花成了库区的‘富民花’。”富津村村党支部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费必永介绍,富津村现有260户1100人,是壮、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水库移民村。在中央直属水库6年规划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直接推动下,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,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,全村土地60%以上实现了高效流转,仅种植茉莉花每年每户收入均在七八万元以上,加上租金、务工等收入,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。

  不仅是富津村,在西津水电站库区,移民村不仅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,而且还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。

  “库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,推动形成了茉莉花生产基地,而土地生产率的全面提高又极大促进了库区土地的高效流转,给移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。”横州市水库移民安置服务中心主任李程说,2012年以来,横州市在库区精心打造“1+9”产业群,大力发展茉莉花上下游和延伸产业,实现了种植模式、加工方式、品牌打造、产业结构、发展质量的“五个转变”,茉莉花产业品牌在富民、活企、强市、兴效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头作用,水库移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。

  据初步统计,截至2022年底,横州市茉莉花种植面积12.8万亩,花农34万人(其中水库移民6万余人),年产茉莉鲜花10万吨、茉莉花茶8万吨,茉莉花(茶)品牌综合价值达218.14亿元,水库移民人均收入超2.2万元。

  “把乡村振兴融入库区民族团结工作,把推进产业发展、助农增收致富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,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广西新篇章。”自治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民族团结已融入库区移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,各族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与日俱增,“五个认同”日益深化,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。(记者 周映 通讯员 滕熹 实习生 宁思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刘君】